close
「三毛與二毛的動物園之旅」是天馬隊的孩子在方案一開始就一同創造的故事,
孩子透過口說將故事分享給他人,圖像是他們所留下的紀錄,
我則是為他們將口說語言、圖像語言轉化成「文字」的媒介者,
口說語言透過文字的轉化,形成了另外一種不一樣的紀錄狀態,

孩子們有機會覺察到,原來「文字」是來自於人類的語言,
所有人類活動的紀錄,以及歷史等等不同面向的人文活動都是透過文字的紀錄而得以留存,
這種概念的覺知,並不是單純將文字視為一種「傳遞思維」的工具性定義,
而是更宏觀地讓孩子直接體驗「文字」之於一個民族的文化價值性意義,
有意思的是,在這個實際經驗當中,孩子們深刻地體認到,
他們自己的口說語言不僅因為「文字」而被紀錄下來,
也因為「文字」而被更多的他者所理解,透過文字的存在,
孩子們重新咀嚼他們所創作的故事,這個過程之於孩子而言,是更深刻的。
另一方面,大班的孩子試著在這些語料當中,抽取其中的字詞,
把玩這些他們所創造的語彙,我們一起試著把「名字」與「地方」這兩種類型的字詞擷取下來,
孩子們有一種很有趣的狀態,當他們無法定義那個字是一種什麼狀態時,
他們發明了一個名為「垃圾」--意味著「不能使用的文字」,
接著,將之置放在用不到的紙盒之中,並且對這類「垃圾」文字的存在狀態感到好笑,
當他們發現這些類型的文字出現時,會顯得特別開心,而這種趣味性也只有孩子們能夠理解。
此外,與孩子一起把玩文字的過程中,我也發現孩子的故事之中,
他們所創造的空間,有許多是「家」,這個文字在孩子所檢選的「地方」之中,
出現的機率非常之高,這現象實在有意思!
「家」之於孩子而言一直是一個很重要的「空間環境」,
它帶給孩子的意義價值不只在「物理性」之上,
我想,更重要的是「家」之於孩子的心理意義價值是那麼的獨一無二,
或許嘗試著提供孩子們「家」這個中國文字其原始的甲骨文造形,
這種圖像式的文字造形或許與孩子對於「家」的概念,會激發出許多有趣的思維與對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oship04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