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開始和全班的孩子談及班級的兒童劇場之劇本內容要如何決定,以及要應用誰個故事?
除了棠清楚地表達他的故事不願意被展演之外,
多數的孩子是相當樂意由朋友們演出自己的故事,特別是大班的孩子們很樂於這麼做。
他們已在教室劇場模式中說自己的故事兩年多了,他們清楚地知曉老師看重他們的故事,
只要一邀請他們說故事,「從前、從前….」或是「有一天……」說故事的開關就會被啟動,故事便會從這群孩子的口中流洩出來。
目前分類:教育--成為一個人 (7)
- Oct 21 Sun 2012 12:03
小小孩的第一個口述故事
- Apr 24 Sun 2011 14:31
口說語言的轉換
「三毛與二毛的動物園之旅」是天馬隊的孩子在方案一開始就一同創造的故事,
孩子透過口說將故事分享給他人,圖像是他們所留下的紀錄,
我則是為他們將口說語言、圖像語言轉化成「文字」的媒介者,
口說語言透過文字的轉化,形成了另外一種不一樣的紀錄狀態,
- Sep 05 Sun 2010 16:50
救命啊!
開學三天以來,
意外地發現今年的新生與我和婷的部分舊生很有默契地帶著某種程度的「喜感」,
儘管我無法明確地描述這些喜感究竟為何?
但是當他們認真地與我對話時,我就是莫名地想笑,
- Jul 23 Fri 2010 19:00
寫給畢業生的話--蓮霧樹下的時光更迭
那年,你在蓮霧樹葉湛綠的季節來到了新樓,那是我們初見面的日子,你那慌然不知所措的臉龐烙印在我的心底,
陽光穿透綠葉映在你的小臉上,雖然陌生、雖然有些不知如何是好,
但,我卻意外發現你的眼眸緊緊追隨著樹上的松鼠們跳躍、逡尋著樹上的秘密寶貝,
因為這些寶貝,你開始顯得興味盎然。
慢慢地,你張開探索的觸角向外汲取新樓最獨特的養分—那是愛….與自由,
這些養分讓你逐漸成長、茁壯,一步又一歩邁開步伐,嘗試探看這世界的點點滴滴。
天氣漸涼,蓮霧樹湛綠的葉染紅了,
秋風一吹,葉自枝頭翩然飄落,在空中畫出美麗的弧線,是那樣的流暢、是那樣地自成節奏,
她,捕捉住了你的目光,挑起你的好奇心,你說:
為什麼樹葉都變紅了?
為什麼掉了好多葉子?
你好奇著生命的變化與消逝,真實體驗著大自然的蛻變,蓮霧樹隨著時間轉變著、成長著,
也堆疊著她生命的故事,而你,又何嘗不也是呢?
漫漫冬天,蓮霧樹的葉幾乎枯盡,彷彿了無聲息,
只剩下偶爾穿梭其間嬉戲的松鼠,打破這一整片的孤寂。
然而,冬的寒冷卻無損你的熱情,依舊恣意在校園裡探索,
或於矮叢間尋寶、或和三五好友們蹲踞泥土堆上,細看泥洞裡的動靜…
看似無聲無息的冬,似乎…似乎仍有些低調的脈動,緩緩地、緩緩地躍動著,
靜謐的冬蘊含著來春蛻變的能量。
冬的冷調讓蓮霧樹靜靜地沉睡著,而你、而你則正蓄積著成長的爆發力。
歷經漫長的冬季,蓮霧樹枝芽的末端捎來春的消息,嫩綠的小葉悄悄探出頭,
只要你仔仔細細地聆聽,你就會聽見那生命成長的美麗樂音,
春的暖意讓蓮霧樹跟著甦醒,松鼠來了、昆蟲們來了、黑冠麻鷺也回來了,
你則帶著蓄積一整個冬天的能量,
快樂地來到蓮霧樹的身邊,試著慢慢攀上蓮霧樹的身上,企圖與她更接近,
即使失敗了幾次,你依舊不氣餒,直到聽見你開懷的朗笑,
我知道你已成功與蓮霧樹更加親近,你穩穩地坐在她的懷裡,享受春天微風的吹拂。
春來了,又走了,歷經四季的遞嬗,
時光荏苒,你是你,卻又不是原來的你,本質依舊,卻有著更深層不可言說的質變,
那不只是生理的改變,還有更多眼睛看不見的蛻變。
蓮霧落在屋頂的「咚、咚」聲響再度響起,預告著你我的別離,
然而這別離並不充滿離情依依的愁緒,而是另一個希望滿溢的啟航,
你將帶著在新樓所裝載著的能力,踩著勇敢的步伐邁向美麗的成長之路。
- Jun 08 Sun 2008 19:03
新樓的顏色
新樓的顏色是什麼?
是綠,
且是多層次。
新樓的顏色是什麼?
是紅,
紅的有歷史感。
新樓的顏色是什麼?
是彩色,
洋溢著滿滿的生命力。
顏色是我對新樓的初始印象,一開始被滿園的綠意所吸引,
我的心被這隱匿在都市一隅的綠所觸動,這綠是如此豐富,
早春的綠有著新生的嬌嫩,仲夏的綠則是泛著陽光的氣息,
暮秋的綠帶著詩人般的愁緒,嚴冬的綠隱藏著對來春的期待,
它的語彙如此豐富,讓我忍不住想傾聽這綠想對我訴說的話語。
在綠之外,是溫柔包圍著它的紅,因為有綠的襯托,
紅同樣強烈地攫住我的目光,新樓的紅是有質感,有溫度的,
它不似洋紅那麼矯揉造作,它是低調的存在,那麼,這紅在哪裡呢?
在新樓大片的泥土地裡,在屹立不移的枝幹裡,
在年歲已高的紅磚牆裡,新樓的泥土地是黃與紅的融合,
枝幹裡的紅則是累積生命厚度而來的深赭,紅磚的紅是歲月洗禮的沈澱。
綠與紅是新樓的美感意向,對比的色彩,卻不衝突,
反倒形成一種互補、一種巧妙的和諧。
同樣的,這樣的和諧關係也存在於在新樓過生活的人們之中,
每一個生活在新樓這片土地上的生命體都有著自己的色彩,
或活潑、或嫻靜、或開朗、或內斂…我們彼此包容;
每一個色彩以著自己的方式綻放魅力,
每一個體的獨特魅力都讓人為之傾倒,
生命個體的個別色彩增添了新樓的多元性,
因為有我們,讓新樓在其本質的紅與綠之外,
有著更多的色彩語彙。新樓的美麗唯有真正生活其中方能深刻體會。
- Oct 09 Tue 2007 21:16
敘寫方案紀錄
今天和全園的大夥兒們分享了已經敘寫了許久的文章,
這篇文章是紀錄我和孩子們曾經在〝蓮霧樹下〞的點點滴滴,
由於我是挪用Orhan Pamuk經營《我的名字叫紅》的拼貼式手法來敘寫方案課程,
於我,這次的敘寫是一種實驗,
我想把它作為我個人生命歷史的記憶,
所以不想再以課程、主題網這樣的概念去紀錄它,
我希望它有更豐富的情感與生命力,
因此,我把自己放進去、也把孩子放進去,
因為,它是我們的故事。
分享的時間並不長,主要的說明是書寫這紀錄的諸多後設想法,
儘管時間短暫,但是,大夥兒都有許多自己的感動,
看法也不盡相同,可,著實有趣,
這原先就是我所期待的,
因著每個人的思維背景與專業經驗,解讀這拼接式的紀錄,
其中必然隱藏著每個個體的意念。
而這也讓我的紀錄因為這些閱聽者的加入,
使得它的意義更加豐厚了。
我以為這就是方案課程的精神,
參與的個體(無論是引導課程的老師、主動學習者角色的孩子、以及與我們對話的每一個人)
都是使一個方案具獨特性與多元性的元件。
結構也好、解構也好,
只要將我們的〝心〞置入其中,
每一個方案都將是一個生命力洋溢的故事。
- Oct 03 Wed 2007 18:52
體制外?體制內?
這週的一個早晨,可家的媽媽突然和我聊到她的小小煩惱,
那是關於正在唸小學的可恩的事情,最近可恩因為參加了學校的漫畫比賽而焦慮。
我仍記得前陣子她來告訴我她要參加比賽的興奮神情,何以過了一兩週轉而焦慮呢?
原來她越來越擔心不能得名、原來她的班級文化是凡參加比賽,
便有個不成文約定是──那就是要〝得名次〞,
因此,她焦慮了,心想乾脆放棄參加比賽,就不用擔心了。
因為這個話題,可家的媽媽分享了另一個感觸,可恩在剛從新樓畢業時,
畫風是那麼的奔放,並具有個人色彩,但是,學校的老師並不欣賞,
因此,敏感的可恩開始揣測老師喜歡的風格,慢慢地copy那些老師喜歡的風格。
聽到這樣的狀況,讓我感到悲哀而不知該對台灣小學的美術教育該抱何種期待?
說真的,以可恩前些時候讓我欣賞的繪畫作品,我倒以為是生命力不足的,相較於妹妹可家,
妹妹下筆反倒有著渾然天成的自信,流暢的線條遊走在紙上,
一面畫圖、一面口述故事給我這個觀眾聽,我也樂在其中,連同一旁觀畫的同學也深受感染,
靜態的圖像卻有著如同卡通的動感,
更重要的是,這個創作歷程的愉悅無可比擬。
我想可恩在新樓就讀那段期間的創作應該也如同可家的快樂吧,
然,是怎樣的教育環境把一個孩子的感性與快樂折損成焦慮呢?
繪畫或是任何型態的創作都該是令創作者愉悅的,而非有非達成的目標性,
特別是年紀越小的孩子,他們需要的是多元的生活經驗與美感體驗,享受並觀察每一個生命中的感動,加以紀錄,就是這個時期的孩子需要的創作經歷,簡單卻深蘊內涵,
然而,這麼簡單的喜悅,孩子卻無從從創作中獲得?
另外,在可家媽媽的言談中她似認為像人本或是新樓是屬於體制外的教育,
孩子可以獲得全然自主的發展,但是,未來仍要進入體制內,
所以,可恩目前也是在學習體制內的思維。
她希望可恩快樂,不希望她的自然本性改變,可是卻也無奈。
如果是這樣,那麼表示或許家長是抱持就讓孩子在幼兒期享受生命的喜悅吧,
進入體制內,就只能選擇妥協了,去面對生活中弔詭的事實,壓抑自我的生命,
以滿足強勢的社會概念,即使荒謬,亦是無能為力。
甚是悲哀與無奈。